《信仰與政治》|建立思維,而非輸出立場
最近有網友反應,我們的節目好像「隔靴搔癢」——這正好讓我們清楚介紹節目架構與思路,幫助您快速找到感興趣主題,並掌握我們的論述視角。
第一集:基督徒政治參與最需要的態度?
探討基督徒面對政治的兩大極端:完全逃避或過度政治化。政治世界再骯髒,信仰不能缺席;但參與政治也必須保持界線。
第二集:政教只能分離或合一嗎?
從歷史看見教會成為國教時往往最腐敗。「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」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對政治權力的清醒與分辨。
第三集:當教會身處政治漩渦…….
反思敬拜場域的神聖性如何被稀釋,以及教會能否在壓力下發出先知性聲音。
4
第四集:在政治對立中,教會能做什麼?
面對台海緊張、媒體對立、政治操弄,我們不能只是「靜默守望」。
5
第五集:教會面對當代議題 只有是與否嗎?
教會回應公共議題的四種模式,你所屬的教會是哪一種?你同意它在每個議題上的立場嗎?
我們的目標不是輸出「應該接受的觀點」,而是幫助基督徒建立思辨能力,在政治紛亂時代中,有信仰根基、神學深度,也有公共參與的智慧。
Loading...
基督徒懂政治嗎?我們對政治的無知,其實超乎想像
「為什麼有些基督徒一開口談政治,別人就覺得他們很反智?」
Andrew牧師直言:因為我們對公共議題的認知實在太薄弱了。
本集探討基督徒面對政治時常見的兩大極端:
  • 逃避型:怕破壞合一而完全不碰政治,但但以理、約瑟等人都是信仰與政治並行的見證。
  • 過度政治化:將政黨與信仰綁定,讓講台成為宣傳工具,最終導致福音被操控、教會內部撕裂。
這一集不是要教你站哪一邊,而是幫助我們看見:政治世界再骯髒,信仰不能缺席;但信仰參與政治,也必須保持辨識與界線。
Loading...
基督徒該順服政府嗎?從政教關係的歷史反思說起
許多基督徒以為教會擁有政治權力就能推動信仰,事實卻是——教會成為國教的時代,往往也是教會最腐敗的時代。
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裁判所、三十年戰爭,到殖民時代的宣教困境,本集帶你從歷史看見:「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」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對政治權力的一種清醒與分辨。
Andrew牧師深入解析羅馬書十三章、政教分離的緣由,以及在民主社會中,基督徒與政府應如何健康互動。
Loading...
當政治人物來教會拉票……我們該怎麼看?
拉票進教會,政治入講台,我們真的能保持中立嗎?
本集不只是批判現象,而是帶出更深的反思:
  • 敬拜場域的神聖性如何被稀釋?
  • 我們是否把支持某位候選人等同於「站在上帝這邊」?
  • 當壓力來臨時,教會能否發出真正的先知性聲音?
從香港反送中事件的沉默教會,到教會成為政治工具的危機,這一集幫助我們看見:重點不在於「參不參與政治」,而是「用什麼方式參與」。
當面對戰爭與對立,教會能怎麼做?
4/18上線
面對台海緊張、媒體對立、政治操弄,我們不能只是「靜默守望」。
Andrew牧師從香港經驗談起,提醒我們:
教會若不小心,很容易成為民族主義的載體,卻失去基督的見證。
本集提出的核心問題是:
  • 若真的發生戰爭,教會準備好了嗎?
  • 我們能否提供庇護、照顧傷者、幫助受苦者,而不是陷入政治仇恨?
「我們的盼望,不在軍備,不在選票,而是在耶穌基督裡。」
從死刑到墮胎:教會如何回應社會爭議?
4/25上線
這一集整理出教會回應公共議題的四種模式:
  1. 避世派:與文化保持距離,強調聖潔
  1. 基要派:反對文化,主張政治改革
  1. 自由派:與文化對話,關注社會正義
  1. 福音派:在認同與批判中尋求平衡
你所屬的教會是哪一種?你同意它在每個議題上的立場嗎?
Andrew牧師提醒我們——
不是立場錯或對,而是我們是否:
✔️ 清楚自己的限制
✔️ 願意謙卑聆聽
✔️ 在持守真理中保持對話
Made with Gamm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