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信徒離教分析
信仰與政治
官網(更多投稿與文章)
我為什麼不在教會?
因著對流浪的基督徒有負擔,我透過網路經營
《不在教會的日子》
,持續與離堂者討論信仰。這次為了促進教會與信徒之間的理解與溝通,發起調查「基督徒不回教會的原因」,總觸及過萬人,也有幾百則討論。
分析基督徒離開的理由
信仰需求無法滿足
對信仰深入了解的渴望
人際關係問題
八卦與紛爭導致疏離
教會組織僵化
傳統權威式管理模式
在深入分析網友意見後,一個明顯的趨勢浮出水面:
離開教會的基督徒並非是對信仰放棄,而是對教會組織運作方式的不滿,以及信仰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失望。
每一份失望背後,正是一份對教會的期待,只是我們習慣檢討選擇離開的信徒,批評他們缺乏委身,卻往往忽略與淡化了教會自身需要反省之處。但是面臨信徒流失,若不重視這些問題,可能會對信仰傳承構成隱患,甚至威脅整個信仰共同體的未來。
Podcast專題探討
社青困擾
01—學青轉社青的尷尬
02—社青怎麼這麼難?
03—社青困境不能等閒視之
04—支離破碎的信仰
教會問題
06—有形的權力階級
07—無形的權力遊戲
08—被仿效的信仰
09—論屬靈白話文重要性
10—你要當個罐頭基督徒嗎?
11—演得屬靈才有大問題?
12—事奉者的出走
13—聖經不該是武器
信仰反思
一定要"坐"禮拜嗎?(上)
一定要"坐"禮拜嗎?(下)
給懷疑者的七個指引!
你登出了嗎?談服事過勞
教會權威式的謎之管理
決策缺乏透明度
「教會的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,我們很少知道教會的方向和決策背後的理由。」
財務不透明
「教會的財務問題一直是個謎,我們有權知道奉獻是如何被使用的。」
與現代價值觀脫節
「感覺教會的教導無法滿足我對信仰深入了解的渴望,我需要更深層的屬靈滋養。」
形式化的聚會
「教會的聚會變得越來越像例行公事,我渴望有更真誠和有意義的敬拜體驗。」
從制度面來看,許多教會仍然維持著傳統層級式組織結構和權威管理模式,這不符合當代人對平等、參與和透明度的期望。
從牧養來看,信徒不滿教會溝通方式落伍,與現代價值觀的脫節,並且對社會問題關切不足。當代信徒更加關注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,如果教會無法提供這樣的環境和支持,可能會失去吸引力。
關係層面的問題
八卦與是非
「教會裡的八卦和是非讓我感到疲憊,我希望教會是一個更純淨的屬靈家園。」
隱私被侵犯
「我的個人問題在教會被公開討論,這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和缺乏尊重。」
社交壓力
「教會的社交壓力讓我感到不自在,希望在教會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信仰。」
世代差異
「教會似乎只關心年輕人,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信徒,感到被忽視。」
從關係層面來看,現代的社交模式更傾向於非正式和個性化,而一些教會的社交活動仍然過於正式和形式化,特別是人際紛爭與八卦行為,以及世代差異導致的隔閡,讓信徒感到聚會失去了意義感……
讀懂留言背後的期待
傾聽信徒聲音
發現教會自身不足
神學思索
忠於福音教導
調整牧養方式
調和傳統與創新
重構信仰共同體
營造歸屬感
當網友提出「教會的領導者在講台上講的和實際做的不一樣,這讓我對教會失去了信任。」「教會對我個人生活的干涉讓我感到窒息,信仰應該是自由和個人的選擇。」
身為教會領袖,我們若能以牧者心腸,讀懂每一份留言背後的期待,進行深入的神學思索,就有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,調整新牧養方式,調和傳統與創新的張力。
事實上,教會和信徒共同的目標都是追隨基督,透過傾聽信徒的聲音,教會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;教會既要忠於福音的教導,也要深入理解當今世界,以期更好地牧養活在其中的信徒。因此,當代教會的重構與改革,不是對信仰的妥協,而是對信仰深度和廣度的拓展,更好地營造一個能讓信徒歸屬和委身的信仰共同體!
主題文章
(點按圖片可閱讀更多!)
離開教會的八個理由
探討基督徒選擇離開教會的常見原因,從組織問題到個人信仰需求不被滿足的各種因素。
閱讀更多
為什麼年輕人離開教會?
分析年輕一代基督徒離開教會的特殊原因,包括讓年輕人受傷的話語和教會對年輕人需求的忽視。
閱讀更多
社青出走不只是因為服事累,更是意義感的失落!
深入探討社會青年離開教會不僅僅是因為服事負擔重,更是因為在教會中找不到意義感和價值感。
閱讀更多
教會受傷問卷
如果你曾因為教會受了傷,邀請你分享當中的真實故事,不論是經歷情緒壓力、受歧視或霸凌、身心或言語勒索、受不法對待、性騷擾或性犯罪等事件引發的創傷經驗。
分享你的經歷,幫助更多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
forms.gle/vMvj3wgHrDYyY3AT6
網友投稿:我為什麼不在教會
這些真實故事,展現了不同信徒離開教會的個人經歷和心路歷程。
為什麼要換教會?
《聽友投稿》離開教會指南
一位大馬青年的信仰困境
對教會灰心的理由
找回自己人際舒適界線
教會很會要求別人......
有一天我退出教會群組
八年沒有好好過聖誕的我
《聽友投稿》關於興起建造
離開之後
離開教會,不等於離開信仰
許多離開教會的信徒仍然保持著對上帝的信仰,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式表達和實踐。
門檻上的信仰
停止毒性羞恥,認識靈性創傷
了解在教會經歷的傷害如何影響靈性健康,學習辨識和處理毒性羞恥感。
如何處理毒性羞恥?
情緒自我安頓的四步驟
停止定罪,饒恕不能急
學習不再定罪自己或他人,理解饒恕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。
聖經不只談饒恕
為什麼不該叫人饒恕?
饒恕之後過往的不公該置於何處
畫出我的靈性地圖:找回每一段轉折的意義
回顧信仰旅程中的每一個階段,尋找其中的意義和價值。
閱讀
重新尋回神人關係:我預備好回到信仰群體了嗎?
思考如何重建與上帝的關係,以及是否準備好重新融入信仰群體。
回到教會系列
01:
我曾是大戰基督徒的酸民 ft.小說家詹子藝
02:
一定要有感動才是神同在?
ft.小說家詹子藝
延伸服務:
[臉書]
流淚谷—療癒之地
主要服事創傷者,將適度的分享一些相關的創傷訊息,能夠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?
有時人們感到受苦與不對勁,卻沒有語言描述自己的狀況,也擔憂自己只是信心軟弱,或是不允許自己思慮愁煩,事實上,我們可能是受傷了!
療癒是一條漫長的路,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孤立的狀態,覺得沒有人懂,沒有人在乎,害怕事情再也不會好轉⋯⋯也許先從說出自己故事開始!
Made with Gamm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