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好基督徒會想離開教會?
那些一路以來乖乖聚會、認真服事的基督徒,忽然有一天開始覺得:「我不想去教會了。」這種想法會讓他們嚇到自己嗎?會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愛主不夠深、信心不夠堅定嗎?
離開教會的心路歷程
我發現,越來越多人正在經歷這種內心的拉扯。特別是那些從小在教會的「模範基督徒」,當他們開始質疑教會生活時,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。
其實,離開教會的心路歷程,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許多。參考心理學家 Cass 提出的認同發展模型,我整理出離開教會者可能經歷的六個階段。
  1. 認同困惑(Identity Confusion):「我是誰?」
  1. 認同比較(Identity Comparison):「我和別人不一樣。」
  1. 認同容忍(Identity Tolerance):「我無法待在教會」
  1. 認同接納(Identity Acceptance):「我是離教者。」
  1. 認同驕傲(Identity Pride):「教會沒有真正的信仰!」
  1. 認同統合(Identity Synthesis):「我知我信的是誰!」ㄌ
1
認同困惑(Identity Confusion)
「我是誰?」
2
認同比較(Identity Comparison)
「我和別人不一樣。」
3
認同容忍(Identity Tolerance)
「我無法待在教會」
4
認同接納(Identity Acceptance)
「我是離教者。」
5
認同驕傲(Identity Pride)
「教會沒有真正的信仰!」
6
認同統合(Identity Synthesis)
「我知我信的是誰!」
第一階段:信仰混淆期
開始感受不同
這個階段的人開始發現,自己對教會的感受和過去不太一樣了。也許是某次聚會後的空虛感特別強烈,也許是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認同牧師講的某些話。
自我質疑
這些感覺讓他們困惑:「為什麼我會這樣想?我是不是有問題?」多數人會選擇壓抑這些感受,告訴自己:「我只是靈命低潮,多禱告就好了。」
「認同混淆期」:個體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主流群體的差異,但還不確定這代表什麼。
第二階段:認同比較期
內心衝突
當內心的掙扎持續,他們開始意識到:「我可能真的不想繼續這樣的教會生活了。」但這個想法立刻帶來巨大的衝突。
屬靈疏離感
這個階段最大的挑戰是「屬靈疏離感」——感覺自己和教會群體越來越遠,但又不敢說出來。有些人會開始自我貶抑:「我就是信心不夠、愛心不夠。」
第三階段:信仰容忍期
他們開始承認:「我可能真的不適合這個教會,但我還是基督徒。」表面上,他們可能還會參加聚會,但內心已經開始抽離。他們對教會的參與變成一種「容忍」——不是真心投入,而是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。
這個階段的人會開始尋找其他的屬靈資源,發展出新的屬靈架構,不再完全依賴原本的教會。
尋找新資源
  • 聽不同牧師的講道 Podcast
  • 閱讀不同神學觀點的書籍
  • 尋找有相似經歷的基督徒群體
第四階段:信仰接受期
經過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後,他們開始真正接受:「我就是不想去這個教會了,而且這樣也沒關係。」
減少接觸
減少與教會人員的接觸,避免不必要的衝突
選擇性現身
選擇性地對一些理解的朋友「現身」,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
探索新形式
開始探索其他形式的信仰實踐
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就感到滿足了,有些人則對於只是「部分脫離」感到不夠,會進入下一階段。
第五階段:信仰自傲期
這個階段的人開始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,同時也可能對教會系統產生強烈的批判。
批判態度
強烈批評教會的各種問題,認為自己的信仰比「還在教會的人」更純正
身分認同
沈浸在「離教者」的身分認同中,對異議者(還在教會的朋友)感到挫折和憤怒
這個階段的危險是容易發展出優越感或分離主義思維,把問題過度簡化為「教會 vs. 真信仰」的對立。
第六階段:信仰統合期
最後這個階段,他們開始領悟到事情沒有那麼絕對。他們發現教會和個人信仰各有各的價值和限制,離開教會並不代表信仰比較高級,繼續參與教會也不代表比較屬靈。
雖然還是會對教會的某些做法感到挫折,但情緒不再那麼強烈。他們能夠以比較平衡的角度看待教會和個人信仰的關係,也能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信仰需要。
你正在經歷哪個階段?

讀到這裡,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正在某個階段裡?重要的是,每個階段都有它的意義,都是你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過程。
不要急著否定自己現在的感受,也不要強迫自己跳到某個「應該」的狀態。信仰是一趟旅程,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。
給還在掙扎的你
1
你的感受是真實且有效的
2
質疑不等於失去信仰
3
離開一個教會不等於離開神
4
你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信仰實踐方式
延伸思考
這個模型並不是要鼓勵人離開教會,而是要幫助我們理解:當有人對教會生活感到掙扎時,背後可能有著複雜的心理歷程。
無論你是當事人,還是身邊有朋友正在經歷這些,多一點理解,少一點論斷,會讓信仰群體變得更健康。
相關資源:Podcast專題探討
Made with